读书 【父与子】浪漫与科学的时代 随笔 2次访问 08-26 10:54 ## 前言 屠格涅夫的《猎人笔记》描写了俄国的地主、农奴之间的乡野生活,而在《父与子》一书中一反先前轻松的田野故事,开始专注于当时的农奴制改革、新旧思潮的碰撞。 书名父与子可以直观的理解为父辈与子辈们的代际鸿沟,其中暗含了新旧两个思想的碰撞与妥协。成书在十九世纪,先后有克里米亚战争、农奴制改革,在这个革命的`前夜`,作者屠格涅夫又探讨了他对科学和浪漫思想的态度。 ...... [========] ## 概括 父与子中首先登场的是年轻人们:军医之子巴扎罗夫和没落贵族阿尔卡迪,巴扎罗夫才华横溢,通晓自然科学,对化学和医学也颇有见解,但是却又是个`虚无主义者`,傲慢、反叛一切。阿尔卡迪则稍显懦弱,在自由和科学之中`摇摆`,十分崇拜巴扎罗夫。 两个人大学毕业即回到卡尔卡迪父亲的住处,接触了阿尔卡迪之父-尼古拉,和尼古拉的哥哥-帕维尔。这两兄弟一个是文官出身,继承了祖上的农奴和田产,性情温和但对打理产业缺少能力。一个是军官出身但是曾将十年青春空落于一个贵妇上,性格孤僻但是有着十足的贵族派头。 年轻一代和父辈一代当然没能和平相处,尼古拉自认为结交年轻人,了解新思想的他可以和儿子交心相处,但阿尔卡迪确认为父亲仍是老一派旧贵族思想,将父亲的诗集换为自然科学读物。而尼古拉也因另娶妻子且生有子在阿尔卡迪面前十分窘迫。巴扎罗夫这边与帕维尔则更是水火不容,他们在艺术、政治上针锋相对、吵得不可开交。随即两人离开。 离家的时间里,他们接触到了有钱的贵族寡妇奥金佐娃和其妹妹卡佳。奥金佐娃是个十分潮流且独立的女性,但对爱的追求十分迷茫,在与巴扎罗夫相识的过程中,两人逐渐被对方独特的思想和非凡的气质所吸引,但尽管巴扎罗夫率先表白,任以受挫收场。而阿尔卡迪虽爱慕姐姐般的奥金佐娃但逐渐被妹妹卡佳吸引,受挫和迷茫的两人再次离开,前往巴扎罗夫的家。 巴扎罗夫的父母是个小地主,仅有几个农奴。虽然家庭条件一般,但是十分喜爱甚至崇拜自己的儿子。他们对儿子的态度可以说是冲天的欢喜但又小心翼翼,生怕惹得新潮的儿子厌烦。然而即使如此,巴扎罗夫在家仅仅待了三天,便忍受不了父母亲过分的打扰便突然离家而去。 两人随即又回到了阿尔卡迪家,原有的冲突裂隙没有因为小别而愈合。阿尔卡迪又重新回到奥金佐娃,决定追求卡佳。而巴扎罗夫则开始与尼古拉未过门的妻子过分亲近,在被帕维尔发现后,被要求进行决斗。好在两人相安无事,决斗以帕维尔腿部中弹,巴扎罗夫放过一马收场。 自此,帕维尔调整了心态,与弟弟和弟媳交心相弹。提议两人快快完婚。而阿尔卡迪则和卡佳求婚。只有可怜的巴扎罗夫又回到了他的老家,回到家的他仍旧心情烦躁,再一次解剖伤寒病人尸体时,不幸割伤感染,这个精神上的壮汉得到奥金佐娃的临终一吻后,才真正睡去。 最后的最后,阿尔卡迪父子结婚,帕维尔移居外国,重新做起交际家。奥金佐娃则找了一个未来的政治家。只有巴扎罗夫永远的葬在土地下,两个老人凭吊的场景令人痛心。 ## 人物分析 我将从革命、科学 -> 自由、守旧 的顺序,依次介绍的人物。 - 巴扎罗夫: 巴扎罗夫是矛盾的。他崇尚科学,又鄙视浪漫。在结识奥金佐娃后,内心的矛盾达到顶峰,一方面他否定爱情,一方面又被自己的内心所折磨。他否定一切,但在与帕维尔的争斗中,阐释他只管破坏,不考虑重建。如此矛盾的他,自认为农户们接受它,却被农户说成什么都不懂的少爷、小丑。 - 阿尔卡迪: 阿尔卡迪,温和的自由主义少爷。他在前文崇拜巴扎罗夫,深受其思想影响。但在后文后又追求卡佳,放下对浪漫的自由主义的批判,回归贵族生活。他的转变的是特殊,暗含了作者的期许。 - 尼古拉 尼古拉,改良派贵族。尼古拉出身贵族,但自诩革命家,可是改良的手段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。文初实行代役租制、结尾甚至担任了农奴改革委员。但他的努力并没有收到成效,改革也被其他地主和农奴们轻视。在家庭方面他积极向新生代靠拢,但仍被妻子的事情掣肘,同时新生代也从未接受。总的来说尼古拉是向新生代学习的贵族,但是处在两面不讨好的境地。 - 帕维尔 帕维尔,西化的旧贵族。崇尚艺术,注重情感。帕维尔在文中时一个十足的贵族,他在乡野中也要保持精致的衣装,同时崇拜英国,对英国游客十分绅士。当然最后选择放下贵族架子,要求弟弟快点完婚。 - 奥金佐娃 实际上我并不懂奥金佐娃追求为何,立场是什么。 文中的她沉稳、聪慧且独立,作为贵族寡妇,她无需担心生活,却一直生活在一种静止的世界里:她曾表示只有规律的作息才能避免乡间生活的无聊。但面对巴扎罗夫的求爱却不敢踏出一步,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个希望改变、却又害怕变化的人。 ## 总结 ### 代际鸿沟 > “看来你我,都落伍了,咱们的好时光已经过去了。唉,也许巴扎罗夫是对的;我承认,有件事真叫我很伤心:我现在一心想和阿尔卡季亲密相处,可他走到了我前面,我落后了,甚至就连彼此沟通都做不到。” 作者通过尼古拉对哥哥的一番话道出了父子关系中窘迫的真相,借思想或者说时代的角度,阐述了父辈的无奈。 或许,在我们精力旺盛的黄金时代,我们自认为走在时代潮头。殊不知无需几年,咱们也会发出这样的哀叹。 ### 浪漫已死? 巴扎罗夫在文中与帕维尔的争锋相对很有意思,巴扎罗夫站在科学至上的角度批判着浪漫的无用。然而回顾今天,在这个理科大行其道的时代,还有诗歌么?或者说还有如文中一般对乡野自然的赞叹么?在哪个时代,科学理性思想渐渐萌芽,而如今,浪漫又去了哪里? ### 前夜 在十九世纪沙皇俄国这个时代的前夜,屠格尼夫一方面察觉到了有着科学、理性思想的新生代平民阶级量,一方面又察觉到他们的局限而无法相信他们。代表新生阶级的巴扎罗夫虽然进步但缺乏人文主义、不了解农民的实质,但代表温和改良派的贵族是否能拯救沙俄?这点历史已经给出答案。 我想说的是,父与子的精彩之处在于处在这个新思潮与旧思潮碰撞、社会矛盾逐渐加深的大背景,并且文中对巴扎罗夫之死更是令人叹惋,这样的故事怎能不算精彩,一扇世纪之窗为将您打开。 < 我已如闪电般归来! 【VITS】训练中文galgame语音模型 - Step 1 > 让浏览器记住我!